沪昆高铁(又称沪昆客专)是我国东西走向大动脉,也是目前国内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投资共计3000多亿元。沪昆高铁在地处娄底市与邵阳市交汇中心区域的新邵县坪上镇设立地市级二级站邵阳北站。国家铁道部之所以将沪昆客专地市级二级站邵阳北站设于新邵县坪上镇境内,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主要考虑因素。邵阳北站地处湖南省地标中心点和地理几何中心,也是邵阳市、娄底市两市连接线及湘中、湘西南两大区域大通道的中心点。所谓“1+2”,就是以邵阳北站为中心,以沪昆高铁为支撑,以邵坪、娄新高速公路为纽带,将湘中、湘西南两个中心城市邵阳市、娄底市连接起来,直线距离仅为50公里,由此辐射,可形成一个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的“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随着沪昆高铁建设的全面铺开,以邵阳北站为中心,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已显得尤为迫切。
一、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战略构想
以沪昆高铁邵阳北站为中心,辐射以邵阳市、娄底市为代表的湘中、湘西南两大经济区域,构成“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是当前经济发展区域化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是对接长株潭经济圈的必然选择。
湘中、湘西南地区是一个有着相同地缘、文化传统的特定区域,娄底市原本就属于邵阳市行政区划,两市山水相连,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协作基础和人脉联系,更有相似的发展路径和共同面对的问题。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的特色在联合、优势在整体,而区域经济联合的中心环节又在工业园区。这种联合首先表现在沪昆高铁邵阳北站正处于邵阳市、娄底市两大经济区域的连接点上,以邵阳北站为中心,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对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区域化的大背景之下,邵阳、娄底两市已处于明显劣势,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目前,“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湘江经济带战略、环洞庭湖经济圈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等全省重点区域战略,邵娄两市均不沾边。在“5+2”城市群区域战略中,娄底市仅占一席;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域中,邵阳市打了一个“擦边球”。另一方面,两市大交通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城市建设还相当滞后,经济总量太小,邵阳市、娄底市现同属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三方阵,同样面临跻身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的紧迫任务,以邵阳北站为中心,将两大区域连为一体,形成“邵娄1+2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发挥湘中、湘西南两大经济区域整体集聚效应,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最佳切入点和增长极。从外地经验看,武广高铁运行仅一年多时间,以武广高铁长沙南站为中心,即已形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和商居园区,成为长沙市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2011年8月,安徽省撤销巢湖市,将该市所辖县区成建制划归新的行政区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提升皖江城市带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二、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主要措施
第一,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决定发展。沪昆高铁邵阳北站作为邵阳市、娄底市两大经济区域的中心连接点,肩负着将两大区域融合的重任,必须增强“三个意识”:一是要树立区域合作意识。以邵阳北站为中心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就是将邵娄两大经济区域连为一体,进行着梯度与水平合作,浅度竞争与互补使区域合作成为一种经济战略,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看点。二是要树立“近水楼台”意识。要使优势利用最大化,就必须把邵阳北站这颗子摆进邵娄两大经济区域这盘棋,发挥其连接纽带作用,进行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对接,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极,提升两市整体竞争力,激发市场潜力,增强对两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推动区域发展。三是要树立“背靠大树”意识。以邵阳北站为连接点、结合部,将邵娄两大区域融合,是一种政府主导、市场驱动、资源吸引的依靠型互利融合。为此,我们要以“想当老板先睡地板”的姿态,主动上门,到长株潭学经验、讨技术、谈项目、找市场,积极参与都市集群区域分工,主动承接邵娄两市退出和延伸但又符合区域现实需要的产业转移,努力分享邵娄两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都市外圈辐射的成果,借长株潭都市群的强大引擎带动自己,借邵娄两市的实力、声势、名气发展自己,把“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建成邵娄两大经济区域的拓展腹地。
第二,构建合作机制。这是强化邵阳北站区位优势的必由之路。凸现邵阳北站作为邵娄两大区域连接点的中心位置,要以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共赢为目的,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制定共享政策,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经济融合发展的一体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为发挥邵阳北站在融合两大经济区域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邵娄两市要设立高层次工作协调机构,定期研究解决区域融合和园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引导湘中、湘西南两大区域的统筹发展,形成以邵阳北站园区建设为中心实现两大经济区域融为一体的合力。
第三,深度整合资源。邵阳、娄底两市自然资源优势明显。邵阳市水资源供应充沛,娄底还是能源大市,邵娄两市总人口占全省的八分之一。经济快速发展,必然拉动区域内需的增长和市场的拓展。邵娄两市丰富的资源,为试验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要以邵阳北站为平台,加强与两大区域的对接,推动双边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试验区企业在区域内的合作与流动,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外引做大,内联做强,使试验区成为现两市资源深度整合的基地。
第四,争取政策扶持。我们要从现在起,把建设好邵阳北站作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将其纳入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扶持发展项目,从资金、项目和政策等方面得到更大扶持,以此带动和促进“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尽快形成。
第五,拓展产业优势。邵阳北站要依托地缘区位和交通、资源优势,通过打造试验区这个平台,理性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实施梯次布局,把握当前产业结构演进方向,科学选择区域新兴产业。重点是发挥邵娄两市农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区域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转移,使试验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站。针对邵娄两市纺织服装、建材、轻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特别是钢铁、化工及冶金产业相对集中优势,试验区要积极争取,主动对接,多方吸纳,构筑产业发展梯次,围绕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在试验区形成工业集群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和促进两大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三、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具体建议
沪昆高铁邵阳北站是邵阳市、娄底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作为推进湘中、湘西南两大经济区域融合的重要抓手。建议:
1、明确“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对接邵娄两市,融合湘中、湘西南两大区域,整合优势,促进‘1+2邵娄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取向,深入贯彻中共邵阳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化两型”目标,加强区域合作,加大政策扶持,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口集聚,有序推进城镇化;着力加强合作联动,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邵娄经济一体化”经济带。通过努力,不断壮大邵娄两市经济实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把试验区建成支撑湘中、湘西南地区崛起的核心经济增长极和促进湘中、湘西南良性互动的重要区域,开拓一条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子。
2、切实加强对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以沪昆高铁邵阳北站为中心,促进“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战略构想实现,事关湘中、湘西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局,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邵阳、娄底两市市委主要领导挂帅,成立常设机构的“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既对试验区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又负责对试验区建设进行协调和指导。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定期听取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新邵县委、县政府在园区管委会直接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开展具体工作。同时,集中专门力量,成立专门机构,落实责任部门,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加快“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的立项申报及着手前期准备工作。
3、科学编制规划和产业布局。一是试验区规划。要按照“定位准确、布局合理、产业聚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高标准、大手笔地做好规划。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尽快编制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并根据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按照“产业集中,要素集中”的原则,合理安排试验区基建内容,做到水、电、气、通讯、网络等设施同时建设到位,以过硬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吸引企业。二是产业布局。要根据资源状况、环境容量和连接湘中、湘西南的区位优势,依托邵娄两市现有发展基础,着眼带动和促进“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的形成,搞好试验区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根据省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试验区应把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中医药、电子信息、生物科技、节能环保产业及高新食品产业作为试验区未来5到10年主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规划中的产业定位,对引进或报批项目,在审批、核准、备案时,本着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的原则,促使其进入试验区发展。同时,要坚持进入企业项目环境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预防污染能力,努力创建生态试验区,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邵阳北站地处湘中、湘西南两大区域中心连接点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优势,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国内重要的物流二级枢纽,全国物流的一个重要节点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实现集聚效应。
4、总体考虑对项目的宣传。一是邵阳、娄底两市各主要媒体要开辟专栏,以专题片、系列报道等形式,对以邵阳北站为中心打造“1+2邵娄经济一体化试验区”进行集中、滚动式报道,争取各级领导重视,激起群众参与热情,扩大社会影响;二是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议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等形式呼吁,助推项目直接进入参政领导的决策程序;三是召开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会,邀请省社科院及省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探讨。通过宣传造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争取列入国家、湖南省“十二五”重点支持项目。
作者:周少臣
作者:新邵县政协主席 周少臣
编辑:xieying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