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新闻网5月22日讯 (通讯员 贺同德 贺舒婷 )32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小点,但对人生而言,却是很长一段人生历程。32年,他每天随身携带本子、笔、放大镜等物件,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宣传农业科技,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他便是农业战线上的“拼命三郎”— — — 新邵县坪上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张正求。
“铁牛”是这样炼成的
5月14日,记者见到张正求时,他正从西红柿种植基地回来。今年3月,他为了帮助坪上村发展西红柿种植,到广西南宁市参观学习西红柿种植经验,回乡后积极为农民指导幼苗嫁接、苗圃建设,目前已建成大棚种植基地70余亩,西红柿将在端午节前后上市。
1982年,张正求从安江农校毕业后便被安排新邵县坪上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32年来,他一直扎根田野,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引进工作,指导农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他走遍了70个村、2个社区,发展双季稻、果树、药材等种植基地6个,为农民增加创收上百亿元。
这32年,在张正求的笔记本上记载了无数个遇到的问题和他冥思苦想出来的解决方案。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是他32年耗费的青春,同时也是见证“铁牛”的印证。
将自己“栽种”到田土里
“张正求今年52岁,也不算年轻了,但他坚持天天跑农户,下村入田间地头,为我们农民服务,从来不要报酬。我们坪上镇农户都认得他,他是我们最贴心的农技服务员。”一提起张正求,坪上镇的村民总是有说不尽的故事。
1995年,张正求晋升为农艺师。这年,因为肯干,做事扎实、取得的效益明显,他被提拔为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这时候,张正求更忙了,每周待在家里与家人吃饭的次数不到3次,他将自己“栽种”到了田土里,将时间挤给了增产增收的农事中。
2011至2013年,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镇共推广2.3万亩,提高了土壤活性,改良了土壤质地,减少了肥料浪费,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据他测算,推广区每年减少农作物肥料成本42万元,增加收入70万元,年增经济效益112万元。同时,他每年引进高产水稻良种3个以上,使全镇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6%。为了推进秋冬播生产,他每年从东北调进马铃薯良种200吨;他还努力培养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专业户,共为全镇培养水稻、药材、水果、蔬菜、旱作等科技示范户82户,让合作社的农民平均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
在张正求的本子上记载了很多数据和材料,有关于果树种植、果苗价格、亩产效益的;有关于新品种引进、栽种技术纲要、实验测试的;有关于柑橘加工储存的,有关于药材、茶叶、魔芋等种植的。这些,都是他在田间地头上得出的经验和成果。
村民增收是最有意义的事
2005年,张正求被推荐到机关上班。然而,他婉言谢绝了,希望留在乡镇继续做他觉得有意义的事。
平时,他手机24小时不关机,接到村民技术咨询时总是有问必答、百问不烦;村民需要技术服务时他总是及时赶到。每年他的电话咨询量超过2000人次,每月下村下田超过20天。跟农民们聚在一起,跟田土打交道,让村民增收,张正求觉得比待在办公室要自在舒服得多。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张正求自己带头种植新产品,他引进的无籽西瓜带动了10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比水稻种植每亩增加创收4000元;他改良的魔芋种植技术为村民每亩增加产量390公斤,增加创收3000余元,当年他获得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4等奖。如此等等,只要村民增收,就算再累,张正求也觉得满心幸福。
作者:贺同德 贺舒婷
编辑:xieying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