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谁题古城砥柱矶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肖克寒 编辑:何雯 2019-06-05 14:37:53
—分享—

黄河三门峡激流中那座仅有十几米高的“砥柱山”,因其独特的元素被奉作“英雄石”之后,便成为炎黄子孙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但这里要说的,却是湘中大河资江上的一处类似的小景——位于古城邵阳市城区双清公园的“砥柱矶”。

此刻我就伫立在横贯红丘陵的资江边上,目光随着江鸟,越过宽阔的江面,越过重重叠叠的沧桑。

对岸,“眉眼盈盈处”就是双清公园。公园名为“双清”,是因为其位置处在资水和邵水的会合处。双清揽胜,激发多少文人墨客畅想。明代诗人李青《游双清亭》写道:“天开画图在双清,绿水青山泼眼明。”同朝的车大任在《双江秋月》中指点:“郭远双津合,天空片月浮。”以“睁眼看世界”闻名的伟大学者魏源更是拍遍栏杆吟咏:“屿扼双流合,江涵一廊烟……”

隐约中,看见那熟悉的弯弯仄仄的青石板路,几块石碑,更有几座古庙、亭阁,如康济庙,如双清亭,枝柯掩映、古朴庄重。而令我眼前灿然一亮的,则是那座别具一格的“亭外亭”。

亭外亭之所以吸引眼球,主要是因为它建筑在亭下那个叫做“砥柱矶”的巨大江石上。那块磐石,可说是双清公园的点睛之笔。

砥柱矶,俗称“砥石矶”。它并不像黄河三门峡那砥柱山峭立于激流正中央,而是雄踞在资江南岸。隔江而读,只见江石有数丈之高,略呈半岛状,嶙峋险要,正面看如柱耸,如虎踞,侧面看如旗帜如犁铧。石体表面杂呈灰白、赭红、褐黑等颜色,石顶藤萝披拂,虬木参天,俨如一座飞来岩峰。

江石蹉跎千年,是这个名字点燃了它的沉默。一切似乎是偶然,但更是一种必然。

谁题古城“砥柱矶”?时光回放:明嘉庆十七年二月,时任湖广巡抚、后来升任刑部尚书的顾璘,见那江石“当水之冲,甚奇特”,感喟之余,挥毫题下“砥柱矶”三字,并赋五律一首:“昆仑一卷石,飞落碧江唇。静日浮佳气,中流立此身。楼台悬峭景,桃李点芳春。阅尽狂澜色,何须问水神?”砥柱矶从此不再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当年,遍游名山大川的顾璘为何要独将此石命名为砥柱矶?此石庞然卓异,可遏飞流,也许触动了他当时纷繁复杂的心境。顾璘的一生可以说坎坷传奇,奇就奇在他那特立独行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如他在《息园存稿文》中所言“皎皎金玉心”。这金玉之心的内核是刚正豁达。他早年宦游豪情万丈,以后却屡遭挫折,当朝出于利用的目的,让他受挫之后,又屡屡为他升官。但升也罢,谪也罢,顾璘始终心系草根,力革时弊,清风凌厉,决绝谄媚,这是他在官场中展现的一种“砥柱精神”;顾璘也是一代文豪,他以文会友,以诚处友,融身自然,于跋涉唱和中砥砺学问,这是他的另一种“砥柱格调”;顾璘孝行笃纯,几度辞职奉亲,这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当时,又何尝不是一种“砥柱风范”?一个数百年前的封建官僚,我们不必苛求他多么完美,但他身上体现的“砥柱气质”的确再现了一种卓异情操和风骨。

我曾近距离见过矶石上的累累瘢痕,了解到砥柱矶严格说来不算是石头,它只是无数的石头和泥沙的混合凝结。但正是这种混结,蕴含着惊涛飓浪的大合大裂。人们欣赏着砥柱矶风采,又有几个人能够真切感知其中的磨砺与艰辛?顾璘也许是第一个读懂此石涵义的人!

砥柱矶畔的邵阳,是一座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从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白公城算起,白公城、昭陵、邵州、宝庆这几个不同时期的城市称号,一个称号一部历史。这些历史文化的养料终于沉积成一方钟灵毓秀的文明,养育着一个个砥柱人物。这片红丘陵大地上,走出了胸怀乾坤、放眼世界的魏源,走出了金戈铁马、浩气干云的蔡锷。 当时光的指针走到新的世纪,在邵阳这片热土上,又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遥望着砥柱矶,那片崖影尤使我感觉到一种地老天荒的悲壮。我不禁联想起黄河三门峡激流中那座仅有十几米高的“砥柱山”,泰山顶上勒有“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巨石,它们和砥柱矶一样,都是天地间的精、气、神、慧,是一种无比的雷霆力量。大江奔腾,逝者如斯,正如生命和时代前行不歇。砥柱矶仿佛在昭示着我们,不论时光忽如白驹过隙,不论世事波谲云诡,家国忧思、龙虎气概应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奋力铸就、不可或缺的情怀。只有具备了这种砥柱精神,我们才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挥写出功垂千秋的磅礴篇章!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肖克寒

编辑:何雯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