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新邵县思源实验学校内的马丽娅劳模创新工作室,犹如来到剪纸艺术“大观园”:传统“龙”“凤”图案剪纸,以及“梅、兰、竹、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劳动最光荣》《新业态》《“逆”无反顾》《人民至上》等一系列融合了时代主题的剪纸,活灵活现地展示各种职业形象。
赋予这一张张纸生命的,正是邵阳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马丽娅。
五代人接力传承“艺”心护非遗
“从我的外曾祖母、奶奶、母亲到我和我的女儿,我们家历经五代人,都热爱剪纸并将这一手艺坚守下来。”说起剪纸,马丽娅脸上洋溢着自豪和骄傲。
1993年,刚上中学的马丽娅开始正式学习剪纸。从临摹到独立创作,她经历了多次失败,才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能够把生活的一些场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2016年,马丽娅自费参加剪纸专业培训班,并认识了剪纸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梅山剪纸传承人向亮晶。通过专业培训,马丽娅在充分掌握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精髓外,其作品还形成了大气灵动、充满神韵、贴近生活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马丽娅看来,剪纸最难的不是“剪”,而是“画”。和很多传统手艺人一样,她信奉“手工”。为了能画出最满意的线稿,她从不使用打印机复印线稿,而是选择用原始复印纸一笔一笔“复刻”,因为这样“复刻”出来的线稿才有灵魂,才能在“复刻”的过程中再度审视、及时调整;为了能剪出更好的作品,她每年消耗掉的红纸就有10多刀,每刀为100张,每张宽70cm、长140cm。
经过20多载的艺术积淀,马丽娅先后创作出一大批贴近生活,适应新时代、新时期的新作品,并多次斩获国内外剪纸比赛大奖。2019年,她的剪纸作品《女娲造人》在2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中泰剪纸巡回展(泰国站)剪纸大赛一等奖。2022年,她的作品《乡里妹子》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文明办二局、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新年画》作品展。她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邵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向“新”而行古老非遗焕发出新生机
在20多年的剪纸创作过程中,通过与同行的深入交流与探讨,马丽娅坚定地认为,艺术从来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发展的,传承不是对传统的复制,而是传承加创新。“剪纸技艺长期植根于民间,创作语言和作品参差不齐,一些作品观念落后、手法老旧、形象古板、风格保守,当代民间文艺家应跳出泥古不化、固步自封的创作理念。”她说。
在马丽娅的成名作中,既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女娲造人》、《齐白石与虾》、《十二生肖》系列、《春夏秋冬》系列作品,也有展示新时代文化的《百幅剪纸话党史》系列、《廉政文化》系列、《新邵风光》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人文历史与现代技艺纳入她的创作元素,存储于胸,流淌于剪,跃然于纸。
在遵循中国剪纸艺术吉语、借喻、象征、谐音等生成方式上,马丽娅不断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探索内容、题材和艺术创新,追寻剪纸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弘扬新时代价值观,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也让剪纸这项古老非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公益传承、诲人不倦只为薪火相传
马丽娅将剪纸视若生命,也将传承视为己任。为了便于传授剪纸技艺,在义务带徒之余,她的工作室成了公益课堂。
自2017年工作室创建以后,马丽娅每周都固定开展一次教师以及社会剪纸爱好者剪纸培训活动。她还时常组织开展送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课等形式,开展各项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从认识剪纸刀、看懂剪纸符号和剪纸语言,再到独立创作作品,马丽娅把走过的路、学过的艺、悟出的理、创新的法,点点滴滴,融入公益课堂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剪纸爱好者。截至目前,在她和工作室的努力下,思源学校实现了从二到八年级每周一次剪纸课程的普及,并向周边学校继续延伸,受益学生达5000多人。
除了为教师和学生免费授课外,马丽娅还致力于用剪纸这门艺术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艺术实现人生价值。设计师完成剪纸图案设计,剪刻团队的工人接单回家制作,通过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工作室直接或间接解决了100多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
“幸运的是,我已经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路,可以通过出售作品、向各级单位争取些资金用来填补工作室运转的资金空缺,尤其是剪纸老师们的薪资。”马丽娅表示,无论如何,自己都会坚持下去,用心用情守护好这份传承。
接下来,马丽娅打算利用工作室的载体和剪纸特色,在老家凤凰谷打造一家具有剪纸特色文化的民宿,将剪纸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同时也希望这所民宿能成为样板,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加入,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非遗”力量。
来源:新邵新闻网
编辑:王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