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这既是党在新时期加快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重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成为当前农村工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乡村文化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了走访调研,以期全面了解乡村文化状况,探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新邵县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邵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大乡村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发展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全县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1、乡村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县、乡镇、村三级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初步建立了涵盖县、乡镇、村的三级文化工作网络。县本级配齐了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和文化稽查大队等文化单位,对全县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管理与保护、文化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全县15个镇乡均建立综合文化站,安排专人负责各项文化工作的开展;各行政村也配备了一定的文化设施,部分村建立了农家书屋或文化活动室,安排了文化协管员,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乡村文化工作责任体系,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乡村文化阵地逐步加强。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争取文化项目资金,全面拓展新邵乡村文化阵地,提升乡村文化公共服务质量。三年来,先后投入资金390万元完成了全县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配置了阅览室、娱乐室等文化活动室和电视机、录像机等文化设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25.5万元,建成县级文化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了县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工程有序推进,按照每村1.5万元的标准,累计投资691.5万元,实施完成“农家书屋”建设461家,配送各类图书69.15万册、音像资料6万份;投资265.5万元,完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531个村,配备安装了电脑、照相机等现代信息设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更多。
3、乡村文化活动日趋繁荣。三年来,组织配合省祁剧团、市花鼓剧团及县“五下乡”活动,深入乡镇和偏远山区,送戏下乡90余场次,每场吸引农民群众达1500余人;送书下乡14次,接待农民群众读者5.4万人次;送电影下乡2.3万场,观影群众达255万人次,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并且,随着城市文化的活跃,农民互相帮扶、自办文化也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全县自发组织的腰鼓队、唢呐队、歌舞队等民间文化经营团体达60余个,吸纳从业人员1000余人。自办文化也激活了农村订单文化需求,“庆典请戏献乡亲”已经成为时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4、民俗民族文化得到挖掘。近年来,新邵县不断加强对农村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批具有新邵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县共收集整理并成功申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个,其中石马江号子、孙氏正骨术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个,其中雅居坑古民居、合辉宋代壁画墓、江南道教名观文仙观、白云岩古建筑群等文物古迹成功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各镇乡也积极结合传统文化,培育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特别是白云岩景区成功将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开辟了精品旅游线路,有效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农村文化品位的三方共赢。
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乡村文化发展不够平衡。从纵向看,城乡之间、乡镇及村组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县城已经建成配备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绚丽多姿;但乡镇、村组的文化设施落后,发展速度较为滞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受到制约,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从横向看,文化生活是大乡镇强于小乡镇、经济发达乡镇优于经济落后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如酿溪镇是城关镇,村民自发组织了舞龙队、腰鼓队和管乐队,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而其它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传承单一,仅存一些大众化的祭祀与节庆文化,缺少自身特色。
二是不良文化较为普遍。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农村群众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但目前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总量仍然偏少,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一些“不良文化”死灰复燃,乘虚而入。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之风多年禁而不绝,村民聚集打扑克、玩麻将等腐朽陋习呈现滋长蔓延之势;封建迷信也在农村有所抬头,求神问卦、测字算命、装神弄鬼等现象大行其道,县内71家庙观,塑有各类菩萨,祭祀烟雾不断,供品随处可见。这些都给农村先进文化普及带来了极大制约。
三是农村文化阵地逐渐萎缩。长期以来,县乡财政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欠账较多,县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馆舍陈旧,书柜散架破烂,报刊残缺不齐;各镇乡虽然都建立了文化站,但配套的活动场所以及设备大多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个别文化站的书籍与设备严重缺失,成为空壳站;一些村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没有专人管理,往往紧锁关闭,从没有用于村民开展活动。文化设施建设的滞后,也导致乡村文化产业呈现出凋零态势,县内文化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规模小,门类不全,品位不高,且大多是农村婚丧喜庆服务乐队,产业发展格局还未真正形成,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县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为4882万元,仅为全县GDP的0.8%,与全省的5.2%相比,差距甚远。
四是基层文化队伍亟需加强。目前,镇乡文化站“人不专才、事不专干”的现象较为普遍,现有的25名乡镇文化专干,仅有9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总人数的36%;只有14人具有音乐、写作等文化特长,为总人数的56%,且大多出门在外求职谋生,在岗的文化专干也往往顶着“文化工作者”之名,身兼镇乡各项职务,干着镇乡其它工作,无心也无暇顾及文化业务工作,在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同时,民间文艺队伍也不够稳定,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没有人去组织、挖掘和利用,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三、发展繁荣乡村文化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如何解决好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1、树立全新理念,加强乡村文化组织领导。乡村先进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发展乡村文化事业的领导责任,真正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尤其是县一级的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有规划、有方案、有措施,上下结合,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既要抓好硬件建设,也要抓好人才培养,确保乡村文化事业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2、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目前,新邵县乡村文化队伍的主要问题是整体素质较差、专业人员太少。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文化事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锤炼队伍,努力培育好乡村文化队伍,为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提供人才保证。一要充实队伍。要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从大中专院校或农村文化爱好者中选聘一批有特长、专业强、素质好的文化人才专职从事乡村文化工作,从现有的文化骨干中配准配好县文化馆、图书馆以及镇乡文化站等文化单位的领头人,真正为乡村文化建设输入新鲜血液。二要培训人才。要加强文化骨干培训,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书法、美术、舞蹈、器乐等各种培训,并且在条件允许下,采取委培方式,选送乡村文化骨干到省、市、县文化部门挂职锻炼,吸纳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表演,积累文化工作经验,促使乡村文化队伍加速成长。三要激励引导。县乡党委政府要着眼乡村文化长远发展,建立起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逐步完善科学的文化干部绩效评估激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和村,对长期坚守乡村文化岗位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应给予适当的物资奖励,引导和鼓励优秀文化人才到农村文化岗位工作,努力构建合理的县、乡、村文化人才结构。
3、实行城乡联动,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当前,乡村文化活动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水平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文化互促互进、共建共享,重点做好“帮、带、促”三字文章。一是“帮”。要以城市文化建设的力度来帮扶乡村文化建设,全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新增文化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倾斜力度,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着力实施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数字化电影放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筑牢一批功能齐全的农村文化阵地,为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打造环境支撑。二是“带”。要全面推进文化下乡,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城乡文化交流活动,大力促使下乡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文化专门人才到乡镇、农村进行专业指导,手把手地进行传授,组织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身边事,努力提高农民的创作水平与演出质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工作水平。三是“促”。要着眼于增强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造血”功能,大胆探索农村文化社会办的新途径,不断壮大诗社、文学社等民间艺术团体,帮助扶持腰鼓队、乐器队等新农村剧团,引导鼓励这些民办艺术团体通过相互联合、市场淘汰、竞争吞并等多种方式,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有序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从而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4、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要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一要以舞台文化陶冶群众情操。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户为对象、以舞台为载体,利用重大会议、节日、庆典等开展大型文艺汇演,在农村节庆日、农村集市等时机适时举办小型农村文艺节目调演,有效地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既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全面提升农民对“黄、毒、赌”等腐朽文化的免疫力。二要以广场文化丰富农闲生活。广场是城市居民集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农村也要以此为借鉴,积极引导将广场文化发展成荟萃乡村文化的开放式大舞台,由群众自发组织在乡村空旷场所举行各类雅俗共赏、内涵丰厚的娱乐活动,既可以有音乐、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的才艺展示,也可以有健身舞、健身操、大合唱等集体活动,以便吸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村民群众参与,促使其发展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乡村文化的文明乐园。三要以特色文化增强文化活力。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等农村特色文化,利用群众身边看得见、听得懂、记得牢的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使乡村文化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目前来看,重点是挖掘打造出白云岩佛教文化、文仙观道教文化、梅山文化、张干纪念馆、烈士陵园五大地方特色文化,并通过政策扶持,有效对接产业发展,全面增强乡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5、拓宽投入渠道,构建多元经费投入机制。在坚持政府投入兴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加大乡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努力为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打造环境支撑。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增加财政投入的绝对量和比例,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图书室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通过政府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和村民参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乡村文化阵地不断扩大。二是搞活市场运作。坚持产业化思维,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引导扶持民营剧团、红白事乐队、舞龙舞狮队等文艺团体发展壮大,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三是实施产业融资。要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方针,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参与乡村文化项目建设,特别是针对新邵五大地方特色文化与人文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开发,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筹资体制和投资体制,促进全县乡村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吴劲松]
[编辑:黄多生]
作者:中共新邵县委副书记、县长 吴劲松
编辑:xieying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