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湘行集:新邵给人感觉焕然一新了!

来源:新邵新闻网 作者:湖南刘明 编辑:刘艳 2021-10-10 09:09:10
—分享—

时隔九年,今年九月,我再次来到新邵。

这次来,是应新邵县委网信办的邀请,参加“网约新邵美丽乡村”主题活动而来。

来之前,我特地看了九年前在新邵拍的一些照片,查阅了相关日记,往事历历在目,仿若昨天。

九年前,也就是二O一二年的五月,我陪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湖南省扶贫开发协会吴向东会长及“扶贫司令”彭楚政将军一行到邵阳调研,第一次到了新邵。

我们走村访寨、考察企业,还去了当时刚刚起步开发的白水洞景区,深入到白龙洞探险,让人难以忘怀。

回长沙后,作为《湖南扶贫开发网》和《扶贫之友》杂志的总编辑,我在主笔的《邵阳市扶贫开发调研报告》中,特提到了新邵之行。

“新邵有近二十四万人还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山高路远,信息闭塞,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那时新邵没有高速公路口,到县城去的道路坑坑洼洼,资江码头也没有整修,晚上也谈不上有什么夜景。

到白龙洞调研,那时洞口杂草丛生,进洞也没有灯,洞内除了“南海龙宫”景点有彩灯,其余都得打手电前行……

九年很快就过去了,三千多个日子,我听到和看到新邵的变化不小,特别是通了高速,还有了高铁站,令人振奋。

当然,九年过去了,新邵县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用心、用脑、用情、用力地帮民困、解民忧,实现了有质量的脱贫摘帽。

与此同时,新邵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打造了二十四个美丽乡村。

还有,著名的白水洞景区也变了,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看图片,白龙洞内色彩斑斓,真是别有洞天……

读到这些新闻,看到相关图片,发自内心的为新邵点赞。于是,当我接到邀请后,也迫不及待地只身开车前往。

出发前,我还专门做了些“功课”。

原来,新邵之名始于七十年前,因系新化县和邵阳县地析置,故取两县县名的首字命名。

一九五一冬天,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邵阳县人民政府新邵办事处,办事处行使县级政府职权。

一九五二年春天,经中央政务院批准,设立新邵县人民政府,属邵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县治设在资江边的酿溪镇。

一九七七年十月,新邵县划属涟源地区。一九八二年十二月,涟源地区又改名娄底地区。

一九八三年八月,新邵县再次改属为邵阳市,至今未变。

从邵阳到涟源、到娄底,再到邵阳,七十年来,新邵所属的地级市变来变去,不变的是,新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直都在追梦。

开车从长沙到新邵,至少有两条高速可以选择,相比过去只能走沪昆高速,现在的长芷高速转二广高速更近,只要两个半小时。

出了高速,一条宽阔的大道笔直地奔向县城,不过三公里的行程,就到了我们下榻的酒店。

酒店在资江边,资江又称为资水,左源赧水发源于城步县北青山,右源夫夷水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两水于邵阳县双江口汇合称资江。

资江是湖南“四水”之一,全长653公里,流经邵阳、新邵、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从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

资江在新邵境内的流程54.5公里,县城就在资江边。我这次还发现资江边新修了风光带,最惹人眼球的资江码头和码头边灵犀塔。

日落时分,我们正好到码头一家饭店小聚,推开窗,只见资江上金光闪闪,不由地让人读起了白居易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是啊,你看那快要落下去的太阳,努力地挂在山头,把一天中最后的光芒都铺在资江上,拖出一条长长的光斑,仿佛整条资江都是金色的。

晚餐后,我们漫步资江码头,行人很多,一路上的小商贩也很多,可以玩的小游戏随处可见,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美食。

在眼花缭乱的美食中,我点了份冰凉粉,佐料十分丰富,有芝麻、山楂、花生米和葡糖干,关键还要加红糖水和醋。

冰凉粉入口,嫩嫩的,滑滑的,有甜味,甜中还带点酸。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新邵的特产,反正味道不错,至今都让人回味。

灵犀塔就建在资江边的石山上,是新修的,不知道过去有没有。

我想过去应该是有的。在湖南很多水边的城市都有塔,一方面有导航的作用,一方面有“宝塔镇河妖”的传说。

资江上这种宝塔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当数新化县城边的北塔,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塔身为青砖料石结构。

新化北塔高44米,八角形,塔中有相对螺旋砖阶直升塔顶,共492级,塔内七层,层层壁画。

我曾多次登过新化北塔,记得登塔凭窗,远处群山叠翠,脚下资水流碧,梅城古貌尽收眼底,好不惬意。

新邵资江边的灵犀塔,远看如擎天大柱,高高地矗立在石山之上,气势要比新化北塔雄伟,要是能上塔,来此远眺资江,岂不快哉。

到了塔下,才知大门紧锁,不能登塔,倒是和行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了塔名的意思。

原来,新邵县寸石镇花桥村是湖南地理几何的中心,所以全县就提出了“大美湖南之心”的创意。

去年,在县城资江码头的九头岩上修了灵犀塔,寓意来湖南之“心”的人,无论投资兴业,还是游玩访友,都会心想事成,“心有灵犀一点通。”

灵犀塔高七层,仿古木结构。来到塔下,举目仰望,整个塔身米黄色的,高大挺拔,古朴雄浑,给人以力的启示,美的享受。

站在灵犀塔下回望新邵县城,也许是距老城远,谈不上见万家灯火,但资江码头一带热闹非凡。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必将成为新邵发展的新亮点。

去小河村之前,总以为小河村就在资江边,海拔不会太高。

到了坪上镇后才晓得,小河村位于镇西北部的金龙山腹地,躲在崇山峻岭的峡谷之中,海拔差不多有千余米。

高山有好水。小河村的峡谷间真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波光粼粼,清澈见底。

因为山高,小河村只有一条村道与外界相连,我们的汽车盘旋而上,从长沙同行而来的朋友多感觉有点晕眩。

不过,进入高山峡谷后,道路两旁郁郁葱葱,无数的山,时不时地从眼前晃过,数也数不清,但满眼都是绿色的。

一会儿深绿,一会儿淡绿,一会儿又是嫩绿色的,秋风习习,阳光点点,河水声声,仿佛真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村支书刘冠华在村口的茶厂迎接我们,他说,小河村有8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259户,1055人,刘姓约占70%。

小河村的主导产业就是高山红茶,有意思的是,这茶竟然没有茶园,漫山遍野地长在山间,纯野生的,约有一万多亩。

刘冠华告诉我们,小河村在高山峡谷中,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很适合茶叶的生长,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这位年轻的村支书笑着说,每年清明后带领村民采茶时,云在山间飘,峰在雾中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如梦似幻,如诗如画,那才是一种别样的美。

那么这种野生茶加工成红茶,味道如何?

小河村的红茶馆像客栈,开在石壁边,很幽静,木制结构,两层,上面飘着一面红绸“茶”字旗,旗边有“金龙山阁”四个金色大字。

小河村的野生红茶看起来质感软嫩,用山泉水烧开泡一壶,只见汤色暧红,清澈明亮,品一口:味道醇香,回甘无穷……

刘冠华说,这些年通过国网湖南电力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初步形成了“春茶、夏桃、秋枣、冬木耳”加“全年高山旅游”的产业链。

今年二月,小河村驻村的国网电力公司工作队,还因此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

我们就坐在小河村的红茶客栈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刘书记知道我曾在湘西十八洞村当过顾问,希望能对小河村的发展提点建议。

我说,看了茶叶加工厂,喝了茶,感觉这红茶价格偏低,而且需要大力宣传,从而走出邵阳,最起码要走进长沙。

再就是野生茶品质好,不妨开发白茶,邀请专家来指导。

当然还要继续与国网湖南电力公司的深度对接,工作队走了,但在脱贫攻坚岁月里建立的深情厚谊情不能断了。

我还建议新邵县委办驻小河村工作队的干部,不妨带领全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多到十八洞村等地去看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同时,要对小河村在脱贫攻坚中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要总结好,扬长避短,继续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说了这么多话,无疑是看好小河村的,而且和村干部们道别时还表示,今后一定会再到村里走走。

从小河村出来,我们去了清水村。

这两个村都属于坪上镇,两村背山而依,走山路翻座山就到了。由于还没有通公路,我们得下山从镇上绕过去。

清水村是合并村,489户1792人。这个地方距离高铁邵阳北站只有12公里,高速公路出口就在不远处,交通十分便利。

但是,清水村最为人知的是生态。不言而喻,地以水为名,村内小溪纵横,晶莹碧透,如银蛇般在大山深处时隐时现。

清水村的溪水是清澈的,清澈的溪水倒映着青山,倒映着蓝天,倒映着小桥花草人家,美得令人无语。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可清水村的小河里不但有虾有鱼,而且随便翻开水里一块石头,下面还躲着一些螃蟹呢。

抓住一只螃蟹,河水被它瞬间弄得有些混浊,但很快,细细的沙子又美美地躺在溪底了。水依然是那么清澈,倒影依然是那么蔚蓝。

百闻不如一见。

原来,清水村四面环山,山水相依,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国家森林乡村。

进清水村得开车穿过一条狭长的山谷,这让人想到这仿佛是在张家界的百丈峡,绝壁高耸,千奇百怪,万石嶙峋,抬头远望,意境悠长。

穿过峡谷,我们在村内看见口古井,古井边有个石头雕刻的龙头,泉水直接从龙嘴巴里跳出,据说长年不断。

清水村第一支书谢项新告诉我们,这可是著名的百岁泉呢,因村中老人常饮用此泉水长命百岁而得名。

在百岁泉边有块牌子,牌子上写着:泉水富含钾、钙、钠、镁、硒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经常饮用此水可使人耳聪目明,延年益寿。

百岁泉不远处有一排灰色的木房子,一看就有了些年头。房子的壁板上挂了不少百岁老人的照片。

谢书记说,清水村80岁以上的有两百多人,90岁以上老人12位,其中健在的百岁老人还有两名,分别为105岁和101岁。

水是生命之源,这是肯定的。但我想,寿星们长寿的秘诀,不仅跟泉水有关,还应该与清水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分不开。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

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豆腐何尝不是?清水村水好,含矿物质丰富,做出来的豆腐肯定好吃。

我们就在百岁泉不远处,看见自称58岁的凌武正在卖豆腐,他93岁的母亲正靠在窗户边打瞌睡。

凌武说,为了照顾母亲,六年前在广东做豆腐生意的他回到老家,因为村里乡村旅游做得好,人气不错,所以豆腐生意也不错。

在卖豆腐的同时,凌武也卖豆腐脑。

凌武说,豆腐脑最大的特点就是豆腐的鲜嫩,故称豆腐中的脑。说完,他便魔术般地从一个铝合金的桶里,给我舀来一碗。

在这个号称“天下第一家凌府长寿豆腐店”里,吃豆腐还可以放香葱、杂菜、辣椒等,加醋和红糖也随客人味口。

受疫情影响,清水村游人不多,但凌武表示,搭帮发展乡村游,三元一碗的豆腐脑,一年下来养家糊口还是可以的。

我们吃了一碗豆腐脑,心情如凌武的笑脸一般,沁人心脾。

谢书记说,清水村通往白水洞景区的道路已经拉通,正在做最后的验收,今后从新邵县城过来,只要半小时左右了。

清水村是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和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十大平安村,未来已来,令人期待。

参加完集体活动后,我决定到新邵留宿一晚,不为别的,只想再去白龙洞里走一走,看一看。

时隔九年了,我一直对白龙洞内那些千奇百怪的石钟乳印象深刻。

说实话,我到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溶洞,可去了第一次再想去第二次的并不多,而新邵的白龙洞无疑是个例外。

这种例外,主要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是打着手电筒进去的,而且还因为没有带相机闪光灯,借用手电灯光在洞里拍了不少照片。

同时,我对白龙洞内那根高石柱、那块长石帘和那片大倒影记忆犹新,那么九年后,应该再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第二天上午.在文友吴海文的陪同下,我们直奔白龙洞而去,和九年前坑坑洼洼的道路不同,现在全是炒砂路,而且还是四车道。

白龙洞的洞口也进行了改造,专门做了个白色的龙头,和九年前打开那个锈迹斑斑的铁门不同,这次,我们是从龙嘴巴里进洞的。

进入白龙洞,里面不再是漆黑一片,地上有很多发出蓝色灯光的小灯泡,石钟乳下,也根据不同的视觉,安装了彩灯。

据了解,白龙洞形成于第二冰川时期,距今已有二亿多年,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钟乳多,石笋多,石柱很有特色。

先得普及一下,无论在什么样的溶洞中,滴石都是由洞顶的碳酸钙饱和溶液在滴落过程中沉淀而成。

具体地说,自洞顶往下走的叫石钟乳,自洞底往上走的叫石笋,两者相向生长连在一起就叫石柱。石笋、石钟乳、石柱统称为钟乳石。

白龙洞第一大景观就是钟乳石,号称“南天神柱”,它就是石笋和石钟乳经过亿万年的守候,终于连为一体。

“南天神柱”高达28.8米,围径16.9米,正面是栩栩如生的“九龙盘柱”,左侧是悬空宝塔,背面有如展翅高飞的“天鹅”……

在灯光照射下,我发现这钟乳石一改九年前的土色,幻化成黄白、玉白、灰白、紫红的面容,堪称世界溶洞一绝。

在“南天神柱”不远处,有一排排石帘,从地质学上说,它是从洞壁裂隙中流出的渗流水沿壁流动而形成的碳酸钙淀积物。

我到过中国很多溶洞参观,发现石柱石笋都比较常见,但像白龙洞这样的石帘却少见,这可以说是第二大景观。

在几十条石帘中,有一条4米多长,从上至下洁白如玉,厚度、宽度和褶皱度都非常均匀,摸一摸,令人惊叹。

白龙洞的镇洞之宝也是第三大景观,叫“南海神宫”,据说这可是中国溶洞世界里独一无二的神奇景观。

纵览全景,真仿佛一座金壁辉煌的宫殿,数以万计的石笋、石幔、鹅管、石钟乳气势恢宏,像一座永不沉没的岛漂浮在“海面”上。

低头看向水面,这一池静水大约仅有三寸深,但它却把洞顶数十万根石钟乳清晰地倒映在水中,在灯光的照射下,水底看上去深不可测。

最神奇之处还在于,它的水面中间有被石头所隔断,但我们所看见的水中倒影却并没有被隔断,而是完完整整的将洞顶景色倒映在了水中。

钟乳石景倒影如城堡、似梦境,水面上的巨石好像漂浮的船只,从“船只”下可看到对面任何物体的美妙影像,犹如海市蜃楼,亦幻亦真,美不胜收。

更让人叫绝的是,倒映在水中的石笋、石柱、石幔,看样子多达几百平方米,可在人的眼中,却还丝毫没有了倒影的迹象。

九年前在弱光下看这景观,我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如今再看,却不由地惊叹:“人间天上白龙洞、万千景象在其中!”

出了白龙洞,我才知道原来它只是白水洞风景区一个景点,可白水洞又并不是一个“洞”。

据志书记载,此地两山环回夹峙,群峰拱卫,其形似洞,中有瀑布流溪,水白如银,故名“白水洞。”

说白了,这白水洞风景区就是一条大峡谷,长约十余公里,由白水洞、白云岩、资江小三峡三个小景点景区构成。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在峡谷中走了一段,吴海文告诉我,里面还有瀑布、平湖和寺庙等等,看来只有等下回再来了。

这多多少少让人有点遗憾。

但,这次时隔九年之后的新邵之行,我还是收获满满的,不但见到了很多新老朋友,而且还有很多新发现、新感受,也看到很多新变化、新作为。

新邵位于湖南之“心”,以“新”立县,如今在新时代已踏上了发展的新征程,这一切,想起了都令人心潮澎湃。

既然心潮都澎湃了,那么,我想我会很快再来新邵的。(完)

刘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原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本期摄影及视频:刘明,曹洪波,欧阳一冰,吴海文。

来源:新邵新闻网

作者:湖南刘明

编辑:刘艳

本文链接:https://xinshao.rednet.cn/content/2021/10/10/102761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邵新闻网首页